您的位置:上海翻译公司>本地化>高校MTI 翻译与本地化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
崔启亮 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
转自
全球化与本地化 2012年第2期
本地化是“对产品或服务进行修改以适应不同市场中出现的差异的过程。”(LISA,2007:43)。国际上本地化服务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在企业国际化和产品本地化规模和价值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本地化服务为代表的语言信息产业已经逐渐形成并且蓬勃发展,本地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深化和扩展。本地化服务的对象包括软件、网站、产品手册、市场材料、电子学习材料等,其服务领域涵盖信息技术、通讯、机械、航空、化工、医疗、财经、电力等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全方位交流迅速深化,社会和企业对本地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王传英,2012)。
本地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批本地化专业人才。高校是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主体,由于本地化行业是新兴行业,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本地化专业,因此,本地化服务企业不得不从社会招聘员工,进行较长时期的企业内部培训才能胜任工作。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部分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职业翻译人才。这一举措不仅是我国高校翻译教学制度的重大变革,更为缓解我国本地化行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问题带来了希望。笔者从事本地化工作10 余年,先后在国内和国际5 家本地化公司从事本地化项目的翻译、工程、测试、管理和培训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本地化工作实践经验,并与国内外本地化人士保持较为密切的交流。从2009 年至今,先后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语言信息工程系①、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提供本地化培训,讲授“本地化翻译与技术应用”、“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即“本地化项目管理”)和“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等系列课程。
传统翻译服务比较注重文本内容的双语信息转换能力,注重语言和行业知识的应用,而本地化服务更加注重科学的管理流程,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严格的质量控制,重视语言、技术、流程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本地化服务的内容不仅包括文本翻译,还包括本地化工程、本地化桌面排版、本地化测试、本地化项目管理和文档技术写作等。本地化行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有效提高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流程化和自动化水平,代表着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崔启亮,2011:2)。
因此,本地化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考查应聘者双语理解和语言表达,还侧重考查是否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本地化项目工作经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需要熟悉本地化的翻译人员和编辑人员,还需要灵活运用软件技术提高本地化效率的本地化工程师,以及熟悉本地化流程,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本地化项目经理和市场经理。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与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2011 年联合实施的“2011 年全国及天津滨海新区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企业对人才需求排名最高的是高级译审,其次是翻译项目经理、高级翻译、市场经理,同时对多媒体工程师、文档排版员、技术经理、技术写作人员也有相当需求(王传英,2012)。
为了实现MTI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的目标,在设计本地化课程时,需要根据本地化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的需要,结合各个MTI 高校的办学专业特色,有的放矢的开设本地化课程,并且在课程内容,教材和案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优化改进。另外,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各门本地化课程需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相互衔接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共同组成统一的课程体系。
根据当前国际和国内本地化市场对本地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前我国MTI 高校教学状况,在开设本地化课程时,需要抓住重点课程和课程的重点内容,优先设置社会需求最大,本地化项目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提高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本地化项目分析、计划、执行和沟通等管理能力,成为重点设置的课程。分别对应本地化翻译与技术应用课程,本地化和国际化工程课程,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分别对这三门课程设计进行论述。
翻译是本地化业务的核心内容,也是从事本地化其他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与文学翻译不同,本地化翻译对象主要集中在全球化产品(软件、用户手册、联机帮助,市场宣传材料等)的信息内容,具有文件类型多,内容经常更新,重复性高,语言简洁等特点,需要熟悉本地化翻译风格,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本课程从全面介绍国际、国内本地化行业的市场历史与现状为起点,分析本地化翻译的规范和流程。在学习文档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软件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以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为核心的语言资产管理技术以及翻译质量保证技术,学习本地化翻译质量保证、本地化项目管理以及本地化翻译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等知识。
使学生了解本地化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本地化翻译的规则、基本流程和质量保证技术,国内外主流的本地化翻译软件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在本地化翻译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本课程为2 学分,标准课时为36 学时,学习重点是本地化翻译规则和规范,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选择和功能操作,本地化翻译项目案例分析(包括文档手册、联机帮助、软件用户界面和网站)。学习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表:
本地化项目具有质量要求高,项目多样化,生产流程化的特点,需要多个公司和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对于全球发布的产品本地化项目,多个语言的本地化可能与原始语言的版本同步进行并同步发布,内容涵盖翻译、编译、测试、排版和发布等工作。为此,需要良好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控制,本地化项目管理能力成为保证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课程主要讲述本地化项目管理基础知识,本地化项目经理的工作职责,熟悉本地化生产阶段和流程,掌握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和进度跟踪方法,掌握本地化项目的进度管理、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学习项目交流方法和实践管理经验。
使学生熟悉翻译与本地化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翻译和本地化项目及企业管理的流程和技术方法,掌握翻译和本地化项目分析和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本地化项目常用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掌握项目经理与客户以及供应商之间交流的有效途径。
本课程为2 学分,课时为32 学时。学习重点是,翻译项目流程,进度管理,项目计划与方案,项目质量管理,供应商、客户和项目团队管理。学习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表:
对于软件或者网站本地化,通常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文件进行本地化,提交本地化软件或网站,不仅包含文件内容的翻译工作,还需要编译、测试和发布工作。随着软件开发周期的缩短,开发人员不得不集中精力于源语言产品的开发和发行日期,没有时间或没兴趣解决产品的多个语言版本的复杂问题。由于翻译人员通常对软件技术不精通,所以,需要独立的熟悉产品技术和本地化技术的专职人员处理这些本地化工程工作。
从工作性质而言,本地化工程是对本地化项目中的技术处理和支持工作。既包括所有翻译人员不能做的工作,也包括所有源语言产品设计开发人员不能做或不愿意做的工作(崔启亮,2011)。
本课程主要讲述软件本地化工程的技术,结合大型本地化项目(包括软件本地化、文档手册、网站本地化、联机帮助本地化等)工程处理的实例,介绍软件本地化工程的内容、要求、工具、注意事项等内容。
掌握本地化与国际化工作的原理、概念和工作流程与基本方法,了解国际化与本地化行业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熟悉相关软件与工具的使用,并且能在本地化与国际化项目流程中,熟练掌握基本翻译技术、工程和测试技术。
本课程为2 学分,课时为32 学时。学习重点包括:本地化工程基础,联机帮助、文档、软件用户界面本地化工程,语言资产与译文质量保证技术等。学习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议三门课程的学习顺序是本地化翻译与技术应用,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本地化项目管理。学生经过本地化翻译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翻译规则,都有了较好的理解,再经过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课程学习各种本地化工具和工程处理实践,对于信息技术与语言技术的结合对翻译工作的作用积累了经验。最后,通过学习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经过项目全流程和全阶段的学习,加深了对项目管理工作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项目跟踪和团队交流能力。
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新知识学习能力,对本地化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老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采取笔试,项目实践和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在本地化教学过程中,教材只是教学课件的一部分,还需要多媒体PPT 课件,课程项目案例,参考材料和作业文件,组成完整的教学课件。
本地化翻译与技术应用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而本地化项目管理,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采用平时成绩,项目考查和期末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课下独立完成布置的练习作业;项目考查,在期中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组的组长与小组成员分工和协作,每个小组提交一份项目实践报告,并上台演示和说明;期末论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所学内容方面的论文,字数不少于7000字。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结论准确、条理清晰、格式规范。
由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本地化教材极其缺乏,本课程采用教师自编讲义及练习案例,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针对MTI 教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化的目标,针对大部分学生语言基础较好,信息技术和项目经验不足的特征,根据本地化企业和市场的用人需求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过去3 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将大学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语言、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将教师知识单向传授与学生互动获取技能相结合,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交流相结合,对于MTI 本地化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根据本地化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分别采取项目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和对象驱动型组成“三型驱动”课程;各个教学模块分别由PPT 文件、课堂案例、课外阅读材料和课外作业组成“四层结构”知识;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网络式、分组式和渐进式组成“五式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这种“三层驱动”课程,“四层结构”知识和“五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地化翻译与技术应用”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各种本地化对象(文档手册、联机帮助、软件用户界面、网站等)进行翻译和编辑的能力。由于这些翻译对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其翻译有不同的具体要求,需要学习不同的本地化翻译规则,因此,采用“对象驱动型”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从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化行业入手,介绍本地化翻译的特点和要求,接着以本地化项目的处理对象为例,分析每种对象的内容特征和翻译要求,并且以市场占有率较多的本地化文档手册翻译为重点,采取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方式,分别学习联机帮助、软件用户界面,网站以及多媒体电子学习材料的本地化翻译规则与技巧。不仅学习文本内容翻译技能,还学习不同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功能特征以及选择方法。不仅学习翻译方法,还引导学生掌握翻译记忆库、项目术语库、本地化翻译风格等企业语言资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处理方法。
“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熟悉本地化项目的特点,熟悉本地化项目管理的技能,传统的管理课程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知识点分散等缺点,而且很多MTI 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对本地化项目了解甚少,更缺少项目管理经验,因此,本课程采取“项目驱动型”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从第二课开始,以一个真实英文网站进行中文本地化项目为例,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根据本地化项目管理的阶段和要素,每节课学习一个管理知识节点,分别学习项目需求分析、项目预算与报价、项目计划与进度、项目招标与投标、项目实施过程的翻译和编辑流程、语言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财务管理、项目沟通与交流、供应商和客户管理、项目结尾与总结等内容。
“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工具对本地化项目文件进行类型分析,格式转换,生成本地化产品,质量检查与缺陷修正,由于这些知识不仅需要了解本地化项目的流程要求,而且需要多种软件和工具技术组合才能完成,因此,本课程采取“技术驱动型”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通过形象直观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本地化工程,理解本地化工程在本地化项目中的作用,熟悉本地化工程的工作内容以及技能要求。接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Microsoft Word软件为例,学习Word 的“宏”、“模板”和“VBA”等知识在本地化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然后分别学习HtmlHelp Workshop,RoboHelp,Webworks Publisher等联机帮助编译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接着学习Alchemy Catalyst,SDL Passolo 等软件本地化工具在软件用户界面本地化中的使用方法。学习TRADOSS-Tagger for FrameMaker 和SDL Trados TagEditor等软件对FrameMaker,InDesign 等类型的文档手册格式转换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学习使用ApSIC Xbench进行双语译文质量检查的功能。最后学习软件和文档国际化的基本技术。
为了突出重点,拓展知识面,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应用效果,每个课程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采用“1-课件”、“2-案例”、“3-参考”和“4-作业”四层文件夹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1-课件”文件夹存放当前章节的Microsoft PowerPoint(PPT)文件,用于老师在课堂讲授,内容包括标题、目录、回顾,新学习内容、总结等,是对当前章节知识的归纳。例如,在学习“翻译行业语翻译管理”课程的“项目分析与工作任务分解”章节时,PPT 文件包括的内容是:项目分析的目的与方法,SDL Trados 文件字数分析,翻译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分解(WBS)含义及项目WBS 实例,翻译项目工作进度表(Schedule)及其编写方法,Microsoft Project在编写项目进度表中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等。在讲解过程中,经常需要举例说明,可以在“2-案例”文件中进行演示和操作。“2-案例”中存放用于
形象化的学习的项目案例文件,这些案例绝大多数来自于笔者多年实际本地化项目的真实文件,有些进行了酌情修改,以避免敏感信息,或者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对于某些软件操作类型的案例,老师在演示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同步操作,并及时给予操作指导。“3-参考”文件夹存放当前章节的补充知识文件,用于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详细理解所学内容。文件内容包括来自国际和国内行业会议的PPT,项目文件模版,软件操作指南等。例如,在学习“翻译行业语翻译管理”课程的“翻译项目供应商与客户管理”章节时,“3-参考”文件夹存放来自Adobe 公司②和Welocalize 公司③在国际本地化行业大会上演讲的关于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的PDF 文件。
“4-作业”存放当前章节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的作业,根据内容要求,有些作业要求学生个人完成,例如课程刚开始的行业介绍的作业,课程结束后的课程总结,课程实践或课程论文。有些则要求学生分组,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例如,“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的绝大多数作业都要求分组完成,每个小组人数在6 至9 人之间,各组中的不同学生分别担任项目经理、翻译、编辑、工程、质量检查人员,并且可以“轮岗”进行角色转换。
由于本地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来自实际项目的技能,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网络式、分组式和渐进式的“五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使用来自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操作内容,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的具体章节,选择适当的项目作为课堂演示和分析,以及课下练习的内容。通过实际项目案例教与学,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既可以熟悉企业实际项目的类型和要求。
互动式教学是努力创造教学相长的氛围,针对典型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三分之二的时间老师讲课,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生到讲台讲解作业的完成过程和心得体会,老师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进行释疑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和课程即将结束阶段,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
网络式教学是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设计的在线电子学习平台,将传统的阶段性教学转变为“永不下课”的在线学堂。例如,“北京大学翻译教学支撑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它在互联网上运行,老师和学生只要能上网,随时可以进行教学和学习,完成教学过程中课件的设计和发布,学生下载和查看课件以及作业,提交作业,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批改作业。另外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开设课程的讨论区,师生之间可以发帖、回帖、共享资料,老师还可以在线答疑。
分组式教学是把学生进行分组,各个小组成员可以自愿自由组合,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和性格特征,做到各个小组能力均衡。各个小组自由选举或者民主推荐小组长,担任项目经理或本地化工程师,分工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各个小组的代表可以到讲台上向全体同学展示和演讲完成的小组作业,其他小组可以对当前演讲小组的内容和演讲风格进行提问和讨论,老师进行点评指导。为了提高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老师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可以自由轮换,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上台讲解的机会。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渐进式教学是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目的是增强易学性,提高理解力。例如,对于任何一个新知识点,先从概念上进行描述和解释,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使用恰当的实例进行验证和演示,要求学生在课堂和课下进行练习。例如,讲解“本地化和国际化工程”课程时,对于本科是英语专业的很多学生,他们既不了解本地化行业,也不熟悉各种计算机软件,面对本地化工程的很多术语、概念、类型和工具等新鲜知识,甚至感到畏惧,担心无法学会。为此,老师可以首先用各种耳熟能详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本地化,什么是本地化工程,本地化工程起什么作用,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有哪些工具,这些工具的特点是什么,如何选择和学习。然后针对本地化项目中的工作要求和质量要求,使用合适的本地化软件进行演示,并且进行总结,可以更有效的使学生学会和用好本地化工程软件。
本地化课程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案例等来自企业的项目,如果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本地化课程教学需要邀请企业从事本地化项目的人员走进大学讲堂,将他们鲜活的案例向学生讲解,现身说法地交流企业要求的本地化人员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笔者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语言信息工程系的“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分别邀请了文思创新软件技术公司④的本地化项目总监为学生讲解“翻译项目过程管理”和原北京莱博智环球科技有限公司⑤本地化高级项目经理讲解“本地化项目分析与计划”专题。在学习“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课程时,邀请了Welocalize 北京公司的本地化项目总监,翻译部经理,工程部经理和桌面排版部经理共同为全班同学上了一次本地化项目分工、流程和职业发展的课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组成和工作特点。通过积极与本地化公司联系,老师带队参观本地化公司,与本地化公司员工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体验,避免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式学习方式。例如,笔者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解“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时,带领学生参观了文思创新软件技术公司和北京海辉高科软件有限公司⑥,不仅参观了这两个公司的本地化办公室,而且还与公司的本地化项目经理,质量经理进行了圆桌讨论,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业务组成结构,企业对新员工的技能要求,以及企业实习和就业机会。
通过企业人员走上高校讲台,学生走进公司办公室这种双向互动,使学生扩展了视野,了解了企业要求,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本地化企业也宣传了企业形象,降低了新员工招聘成本,分享了项目实践经验。通过校企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为今后的项目和人才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对高校MTI 本地化课程进行了阶段性的实践总结,提出了MTI 教学的本地化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总结了MTI 课程的“三型驱动”,“四层结构”和“五式教学”法,是对目前MTI 教学的初步尝试和积极探索,教学成效还需要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不断改进。另外,本地化项目类型和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新技术带来的新需求,本地化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会不断扩展,在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本地化测试、本地化排版和文档技术写作等课程。
针对当前院校缺乏本地化课程教学师资的问题,可以考虑增强校企课程和实习合作,高校邀请企业具有项目经验的人员担任课程实践的教学老师,高校教师到企业短期学习交流,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高校MTI 青年教师进行本地化技术和教学方法培训。笔者认为,当前国内本地化课程教学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本地化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方式还需要学界和业界加强交流,共同探索,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本地化专业人才共同努力。